6月以来,大宗商品超跌反弹与反内卷改革双向奔赴,以焦煤、多晶硅为先锋,不是牛市,但超越牛市,因为,涨速更快,涨幅更大。
作为2015年黑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亲历者,如今,面对“反内卷”掀起的新一轮供给侧行情,市场总将它比作十年前,历史从不简单重演,需要去伪存真,才能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。
一、背景与动因2021-2023年大宗商品史诗级暴涨,60万元/吨的碳酸锂、30万元/吨的多晶硅、4000元/吨的焦煤、3500元/吨的纯碱、6000元/吨的钢材、27万元/吨的镍、800元/桶的石油,“暴利幻觉”催生产业资本、地方政府、金融资本无序大肆扩张产能,2024年开始的需求退坡,迅速将大宗商品拖入产能过剩的深渊。
“内卷化”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核心症结,特指在有限市场空间内,企业通过同质化扩张和恶性价格竞争争夺生存资源,导致“增量不增收”的自我消耗状态。
2022年10月至2025年6月期间,中国PPI连续33个月处于负值区间,创下仅次于2012-2016年通缩周期的历史纪录,标志着“内卷负反馈”的正式形成:商品价格下跌→企业利润减少→居民收入降低→消费支出萎缩→价格进一步下跌。
在这一背景下,中共中央于2024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“内卷式恶性竞争”,并在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上升级为“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,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的系统政策框架
反内卷政策时间路线
从概念到综合治理
初始阶段(2024.07):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“反内卷”,聚焦行业自律和市场机制优化。
深化阶段(2025.07):中央财经委会议将反内卷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框架,矛头直指“地方保护主义”和“低价无序竞争”的制度根源。
执行路径差异
传统行业(钢铁/水泥):沿用“行政限产+行业自律”组合拳,但减排标准更精细化(如钢铁按环保水平差异化减产)。
新兴行业(光伏/新能源车):依赖头部企业协同减产,但面临地方招商利益捆绑阻力(如多晶硅库存近30万吨)。
与2016年供给侧改革相比,本轮缺乏“棚改货币化”等需求端配合,政策效果受制于内需疲软。
二、15供给侧与25反内卷改革的对比1)、原因分析
2015年供给侧改革
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:
传统行业(钢铁、煤炭、水泥)产能利用率仅50%(正常应>80%),房地产库存达7.18亿平方米,可供2.4亿人居住。
PPI连续4年负增长,企业利润大幅下滑(国企利润同比降23%)。
经济结构失衡:投资依赖过重(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81.5%),但消费贡献率升至66.4%,服务业占比首超50%,亟需转型。
外部环境: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低迷,出口拉动减弱。
2025年“反内卷”改革
先进产能过剩与价格战:
新兴行业(光伏、新能源车、电池)产能扩张过快,如光伏硅料库存超30万吨,需求却下滑50%;汽车、电子等行业陷入“低价竞争”,PPI同比降2.8%,企业盈利承压。
内需不足与外部压力:
消费依赖政策补贴(如“以旧换新”),房地产投资同比降11.2%,地方政府杠杆高企制约需求刺激空间。
全球贸易摩擦升级(美国关税加征至15-20%),出口“抢跑”效应难持续。
微观体感温差:名义GDP增速(4.3%)低于实际增速(5.3%),反映“量增价减”的恶性循环。
2)、改革重点任务
2015年:行政化“去存量”
核心任务:“三去一降一补”(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、降成本、补短板)。
去产能:改革锚定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电解铝等过剩最严重的行业。压减粗钢1.5亿吨、煤炭5亿吨,淘汰“地条钢”1.4亿吨等落后产能。
去库存:改革锚定房地产。棚改货币化消化房地产库存,为消化三四线城市楼市积压,政策端放松信贷与购房限制,又一次撬动了城市资产价格周期。
去杠杆:改革锚定金融杠杆。政策收紧流动性、强化监管,试图挤出影子银行的泡沫,压制金融风险。但高杠杆企业难以为继,债券违约频发,股权质押踩雷。
降成本: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松绑。
补短板:投入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,为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增长源头。
对象聚焦:上游资源行业(钢铁、煤炭),国企主导。
2025年:市场化“反内卷”
核心任务:全国统一大市场,治理“低价无序竞争”,推动“落后产能有序退出”,强化标准引领。
行业范围扩大:覆盖光伏、汽车、锂电、消费电子等中下游民企主导行业。
机制改革: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、招标采购,破除地方保护主义。
目标升级:通过整合先进产能(非简单淘汰)、提升产品品质,应对“内卷式竞争”。
表:两轮改革核心差异对比
三、发展阶段:节奏是王道这次的反内卷改革,怎么在供给和需求两头下功夫、下多大功夫,会直接关系到相关大宗商品行业的供需变化、价格走势,甚至影响到相关企业的股票表现。和2015年那次主要在传统原材料上游(像煤炭、钢铁)的供给侧改革相比,这次要面对的困难更大,挑战也更多。
借鉴2015年的供给侧行情
回头看看2015年煤炭、钢铁、有色行业的供给侧改革,市场行情也不是一路高歌猛进、顺风顺水的。涨到半路,也经历了很大的起伏和风浪。改革一开始主要针对供给端发力,市场反应很快,尤其以黑色系(钢铁、煤炭)带头,价格一路上涨到2016年4月。但随后就出现了大幅下跌。为什么呢?因为价格涨得太猛了,把那些想靠涨价投机赚钱的需求一下子给吓退了。
经历了一轮深度回调后,中央紧接着推出了第二轮更有针对性的供给侧改革措施。在黑色产业上进一步加大去产能力度。同时,还配上了“棚改货币化”这个政策工具,在需求端也使劲推了一把。有了供给和需求的双重推动,大宗商品才又迎来了第二波明显的上涨行情。
2025年反内卷的节奏推演
虽然这次反内卷的起因和2015年不同,但市场反应可能会走相似的路子——都是因为供给严重过剩,而需求又在明显下滑。我们可以大致把这次反内卷对大宗商品的影响分成三个阶段来看:
第一阶段(6月中-7月中):政策成型,预期扭转,超跌反弹
反内卷政策方向明确,市场预期开始转变。
那些价格暴跌太久、整个行业大面积亏损、已经开始被迫减产的行业,像煤炭、钢铁、硅料(光伏原料)和碳酸锂(锂电池原料),最容易出现“物极必反”的情况,价格率先大幅反弹。
这种强势反弹会把整个大宗工业品市场的价格都带动起来。
第二阶段(政策细则落地,行情分化):
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会召开发布会,公布具体的改革落实方案。预计会在煤炭、钢铁、有色、化工等十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,出台“稳增长、降供给”的具体措施,尤其是那些老旧产能扎堆的领域。
从各行业实际的基本面情况(比如库存、供需缺口)来看,化工和部分有色金属行业可能接过接力棒,成为这一轮上涨的新领头羊。
而之前已经涨得比较多的煤炭和硅料,价格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高位的震荡阶段,涨势放缓。
第三阶段(价格见顶回落):
价格持续上涨,行业的利润快速恢复。
这会引发两个关键变化:一是之前停产的产能可能想着要复产了;二是价格涨太高了,会抑制一部分实实在在的刚性需求。
同时,无论是期货市场里的投机资金(做多的),还是实体企业里囤着货想等更高价卖的,看到利润不错或者担心价格下跌,都可能选择卖出套现、落袋为安。
这些因素叠加起来,很可能导致市场价格见顶,然后开始下跌。
那些前期涨得特别猛、复产产能又比较多的行业,下跌的幅度可能会更大。
四、反内卷资产配置机会本次反内卷指导精神:一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,二是治理无序低价竞争,三是优胜劣汰,有序淘汰落后产能。
三低三高产业改革空间大,具体包括,价格低-利润低-产能利用率低,落后产能占比高-行业集中度高-国有占比高。
大宗商品的影响
第一阶段中,黑色产业、硅料和碳酸锂产业已经涨幅过大,率先实现利润。且这两个产业的特点是,黑色产业落后产能占比少,已经在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中优剩,硅料和碳酸锂则是高效新产能扩张投产严重,所以,会在下一波行情中,上涨幅度收窄。
第二阶段中,化工板块符合此轮反内卷改革的产业可能引领上涨,当然,煤化工会更好一些,同时有煤炭涨价的成本支撑,尤其价格低、利润低,落后产能占比高的产业。
股市的影响
配置顶端资源和矿产周期股,因为资产价值将在四季度财报开始体现:大宗商品价格上涨-企业营收回升-利润反弹,相关周期板块将迎来价值重估的机会。其中,利润修复反弹的产业包括焦煤、硅料、碳酸锂等生产商,利润保持高位的产业包括铜铝、金银等紧缺性有色金属矿山企业。
结语
两次改革折射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:
2015年 解决的是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以行政手段切除旧产能肿瘤,为增长腾挪空间;
2025年 直面“好不好”的挑战,通过市场化机制打破“内卷”,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。
当前改革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平衡短期阵痛(通缩压力)与长期增效(创新生态),并在全球贸易冲突中守住产业链升级窗口。
在投资中,要进退有度,节奏为王,既要相信政策改革带来的多头机会,又要筹划应对高价刺激复产带来的见顶下跌风险,每个阶段,不要错位(上涨初期做空,见顶下跌中接盘),相信能有不错的投资回报。
本文来源于:井外价值中心,原文标题:《反内卷,大宗商品的疯狂牛市来了吗》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利好优配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网炒股-中国股票配资网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