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北京商报
7月以来,债券市场迎来调整,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路上行至1.75%附近,这一波动传导至以债券为主要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,部分固收类产品收益率出现下调。7月31日,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为帮助投资者客观理解市场变化、理性应对短期波动,多家理财公司集体发声就市场变化作出解读,机构普遍认为,此轮债市整体波动处于合理范围,无须过度恐慌,从长期来看,经济基本面仍为债市提供支撑,中长期债市的配置价值并未改变,投资者应保持理性,避免因短期波动盲目操作。
债市调整冲击固收类理财
近期,债券市场开启调整进程,特别是利率债长端,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15日的1.6653%上行至7月30日的1.7578%,后又于7月31日回落至1.7144%。
债市的调整也传导至投资端,尤其是那些多以债券为打底资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。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,截至7月21日—27日,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27803款,环比增加245款,占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的68.45%。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(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)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.81%,环比下跌0.23个百分点。不少投资者切实感受到了收益下滑带来的影响,有的晒出自己持有的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截图,感叹收益跌了不少;有的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赎回产品。
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当前市场状况、理性看待收益波动并作出合适的投资决策,多家理财公司也从各自的视角给出了分析。机构多认为,此轮调整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,从政策层面看,7月上旬“反内卷”政策超预期出台,多领域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密集落地,叠加雅江基建等重大项目启动,提升了市场对需求侧刺激的乐观预期。这种预期变化直接导致市场风险偏好发生转向,资金转向股市、商品等高风险资产,债券类资产短期承压。从市场基本面来看,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(GDP)增速和出口韧性显示经济下行风险降低,部分投资者对“低通胀、弱复苏”的原有逻辑产生动摇,导致债券市场重新计价基本面因素。
中邮理财指出,此前债券市场交易拥挤,久期水平处于历史高位,杠杆率接近历史高点,信用利差被压缩至低位,市场脆弱性加剧。利空因素背景下,经历前期上涨的投资者止盈情绪上升,引发连锁抛售,加剧波动。南银理财认为,债券市场此前预期过于一致,机构持仓集中,当利空因素出现时,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,加剧波动。
尽管当前债市面临调整压力,但浦银理财对中长期走势仍抱有信心。该公司表示,短期债市受到情绪扰动,但趋势性回调的风险仍然较低。从基本面看,年内经济偏缓修复的逻辑仍未改变,下半年经济仍面临地产止跌回稳、出口边际放缓、消费持续偏弱等潜在压力,基本面仍是债市最主要的支撑,也是中长期债市定价的底层逻辑。
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璟晗表示,近期市场风险偏好提升、股市走强、股债跷跷板和人民银行收紧资金面等多方因素导致债市走低,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主要配置债券这类固收资产,因此债券市场回调导致债券价格下跌,进而引起理财产品净值的回撤,其中纯固收产品收益率下行相对更为明显。
多家理财公司看好配置价值
回顾过往,债市调整曾多次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,甚至出现过阶段性赎回潮,让不少投资者对债市波动心有余悸。多家理财公司指出,本轮债市调整处于合理范围,投资者无须过度恐慌。
从宏观政策来看,7月25日,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、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7893亿元逆回购操作,此举是货币政策靠前发力、积极呵护市场流动性的具体体现。
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为债市的稳定运行注入了积极因素。浦银理财预测,10年期国债收益率1.75%以上进一步上行动力将明显减弱,1.8%附近仍为短期波动上沿。根据债市调整的规律,基础利率上行后,信用债利差也会有一定幅度走阔,以理财机构配置较多的中债隐含AA1年期信用债为例,目前信用利差走阔10bps左右,可能仍有一定调整空间,但是因配置盘资金稳定,信用债资产荒的逻辑未发生改变,债市逐步进入适合投资布局的区间。
平安理财则认为,目前债市偏弱震荡,但债市中期偏多的方向或未逆转,从历史表现看,在有发生回撤的平安理财固收产品中,超七成产品在两个月内完成净值修复,近六成在一个月内完成净值修复。
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,招银理财建议,应遵循“小钱博收益,大钱压舱底”的配置思路,或能更好地平衡收益与风险,实现价值增值。该公司提到,短债理财除了获取票息收益,还可以借调整之机积极配置高性价比资产,捕捉潜在资本利得空间以增厚收益。
“鉴于对债市长期仍然存在投资价值的市场观点并未显著改变,叠加截至当前7月末银行理财整体破净率仍远低于2022年赎回潮水平,目前银行理财面临的赎回压力相对较小。”张璟晗进一步指出,当前债基赎回主要为银行理财等机构预防性减持,并未触发“净值下跌—赎回—抛售—净值再下跌”的负反馈循环;从宏观经济、政策调控等多角度看,债市仍具备一定配置价值。
责任编辑:张文
利好优配-吉林炒股配资平台-配资网炒股-中国股票配资网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